辛亥革命百年,湘茶叙情谊
辛亥革命至今已经一百年。当年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消逝而淡漠,那些志士高歌唱大风的余音仍回荡在我们的耳际。1911年,毛泽东初加入革命军,彭友胜是他的新军副班长,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,彭友胜写信给毛主席叙情,因此有了下面的毛主席的亲笔回信。
60年前毛泽东那封《致彭友胜》的信,已收入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全文是:
毛泽东给彭友胜的信
友胜先生:
三月十四日来信收到,甚为高兴。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了,不要这样客气,你被划为贫农成分,如果是由群众大家同意了的,那是很好的。工作的问题,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,以待在乡下为好,或者暂时在乡下待住一时期也好,因为出外面怕难于找得适宜的工作位置。如果确实十分困难,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,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。不一定能有结果,因程先生或其他同志都和你不相熟,不知道你的历史和近来的情况,连我也是如此,不便向他们提出确定的意见。如果你自己愿意走动一下,可去试一试。去时,可将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并和我同事(你当副目,我当列兵)一点向他作报告,再则将你的历史向他讲清楚。
此复,顺致敬意
毛泽东
三月三十一日
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回信,毛和彭的友谊洋溢在这些简单的文字中。
彭友胜:“湘江边上种茶人”
彭友胜墓
在湖南衡东县的三樟乡柴山冲,有一个永远安息在湘江边畔的传奇人物,他就是辛亥革命新军四十九标二营代表彭友胜。
从彭友胜的外孙夏建良家往西,过一条田埂,就进入一片坡地,盛密的森林中,有一片茶林,虽然茶林很久没有人侍弄,正被野草侵蚀着,但仍然生机盎然。夏建良告诉记者,当年彭友胜寄给毛泽东的茶叶就采自这里。这片茶园可是彭家的祖产,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。
彭友胜自长沙回来后,对毛泽东那份感激之情无法言表,总想给毛泽东“回礼”,可又不知送什么为好。他与老伴及女儿商议:毛主席待我们这样好,我们却没有什么礼物回报,他有喝茶的嗜好,我们不如就地取材,每年精制点上等茶叶送给他,表达我们的心意。
于是,每年彭友胜用新白竹布将自制的优质谷雨前茶包好缝牢,用挂号邮往北京。这一送就是18年,从未间断。这有中共中央办公厅每次回信为证:“友胜先生,你寄来的茶叶收到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。某年某月某日。”
1960年,湖南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的号召,纷纷深入群众体验生活。著名作家叶蔚林到衡山一带采风时,听到彭友胜精制茶叶献给毛泽东的故事,顿时来了激情和灵感,赶写了一首《挑担茶叶上北京》的歌词:
桑木扁担轻又轻呃,我挑担茶叶出山村, 船家问我是哪来的客,我湘江边上种茶人……
叶蔚林将歌词交给作曲家白诚仁。白诚仁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,他只用了一个小时,曲谱就写出来了。《挑担茶叶上北京》创作出来不久,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和中央首长演出,歌唱家方应暄演唱了这首歌,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。后来,这首歌经何纪光演唱,在神州大地传遍了,至今还在这片天空回旋。
1969年11月23日,彭友胜再也不能为毛泽东制茶、寄茶了,85岁的他不慎落水,告别了人间,留下的是两个新军战友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