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刘禹锡和茶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刘禹锡的茶诗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。是一首非常出色的诗作,论诗的意境、论对茶的制作描述,水平之高都是少有的:
山僧后檐茶数丛,春来映竹抽新茸。
宛然为客振衣起, 自傍芳丛摘鹰觜。
斯须炒成满室香,便酌砌下金沙水。
骤雨松声入鼎来,白云满碗花徘徊。
悠扬喷鼻宿酲散, 清峭彻骨烦襟开。
阳崖阴岭各殊气,未若竹下莓苔地。
炎帝虽尝未解煎,桐君有箓那知味。
新芽连拳半未舒, 自摘至煎俄顷馀。
木兰沾露香微似,瑶草临波色不如。
僧言灵味宜幽寂,采采翘英为嘉客。
不辞缄封寄郡斋, 砖井铜炉损标格。
何况蒙山顾渚春,白泥赤印走风尘。
欲知花乳清泠味,须是眠云跂石人。
注释(1)兰若:梵文“阿兰若”的略称,即寺庙。
(2)后檐:庙的后面。
(3)新茸:茶芽背面生长的白毫。这里指新生的茶芽。
(4)宛然:好像。
(5)鹰嘴:茶芽的美称。
(6)斯须:一会儿就炒得满室茶香。
(7)金沙水:在浙江长兴山顾山啄木岭。
(8)骤雨松风:用来形容煮茶时水沸发出的声音。
(9)白云和花:均指浮于茶汤面上的白沫。
(10)悠扬:指茶香幽长。喷鼻:指茶香扑鼻。宿酲散: 酲指醉酒,意指酒醒。
(11)清峭彻骨:清高的茶香渗透入骨。烦襟开:扫除了胸中的一切烦恼。
(12)阳崖阴岭各殊气:山南山北气候各不一样。
(13)未若竹下莓苔地:都没有竹下莓台地茶叶好。
(14)炎帝虽尝过茶,但不懂煮茶的方法。
(15)桐君虽著有《采茶录》,但不知道茶的味道。
(16)连拳:卷曲着。
(17)俄顷:顷刻之间。
(18)木兰:茶香似木兰花香。
(19)瑶草:古时人们想象中的仙草。
(20)幽寂:僧人坐禅需要喝茶,以达到坐禅时不食不睡,进入寂的境界。
(21)翘英:草木的精英,指茶叶。
(22)郡斋:郡守的住所。
(23)标格:风格、茶味。
(24)蒙山:指四川蒙顶茶,顾渚:浙江紫笋茶。白泥赤印:古代邮寄物品,都在封裹之后用泥打上印章,称封泥印。这是说多么好的茶叶经过长途风尘运输,茶叶也要受损。
(25)花乳:茶汤。清泠味:清凉的味道。
(26)眠云跂石:眠于云间,坐在石上。这就是说只有山区种茶人才能尝到真正的茶味。
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他在第一次被贬到西南郎州时期,从朝中贬到偏远地区,内心的苦闷挣扎肯定是少不了的,但在远离尘嚣的山中僧寺,刘禹锡品到了人生真味,一瓯茶香使他超脱俗世纷扰,成为茶道中人,助他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刘禹锡这首诗,对于研究茶史非常重要。在唐代,中国的茶是做成茶饼的,就是陆羽《茶经》中所说的“采之、蒸之、捣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”,而吃茶的时候,要把茶饼碾碎来煮,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的。到明代,才普遍使用“瀹”的方法喝茶,也就是用开水冲泡散茶叶。而刘禹锡这首诗,却让我们知道了在唐代也有现炒现喝的方法:“宛然为客振衣起,自傍芳丛摘鹰嘴。斯须炒成满室香,便酌砌下金沙水。骤雨松声入鼎来,白云满碗花徘徊。”“自摘至煎俄顷馀。”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浏正街48号
邮编:410005
电话:0731-84422939
